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台東197縣道-池上至巒山

197縣道沿海岸山脈西側山麓而建,起點在池上,向南終於台東市郊,全長59km。如同花蓮的193縣道,有著一樣迷人的鄉村田園風光,但也有令鐵馬騎士噩夢連連的驚險路段。(請點選地圖下方「閱讀更多」標籤展開內文)

離開天助香柚果園迤邐南行,沒幾步路就被景致吸引而停駐狂拍,停停復行行時速竟不到十公里,我想任何人看到這藍天白雲及青山綠野,也都會和我一樣吧。(也可點擊照片放大)
池上稻農用心種植,品質口感甚至凌駕日本頂級越光米,近年更講究有機種植生產履歷認証包裝行銷(如  米國總統」-邱垂昌的「總統米」),提升了池上米的層次而在市場上大受歡迎。
就在稻米達人的木牌邊拍得這張照片,自己看了都感動到熱淚盈眶,花東這美麗的後花園哪!希望永遠都這麼純淨無瑕。
騎過一段山坡上到高處,雖熱得汗如雨下,顧不得擦就霹靂啪啦猛拍,大家請忍耐,美景當前歐吉桑就是控制不了按快門的手。
197沿線村落不多,相隔都有段距離,一路騎來整條路幾乎我一人獨享,久久才有一輛摩托車或小貨車經過,這在西部騎是絕不可能有的現象。
轉過彎在泥水溪橋上看到卑南溪寬闊河床的一角
再轉個彎到臨溪高處俯看卑南溪,2009年莫拉克颱風襲台,帶來破紀錄的豪雨,集中下在台灣南部,台南高雄屏東台東是重災區,隔了一年溪床上還滿布漂流木。寬闊的河床上,水流分分合合,是標準的「辮狀水系」-發育在寬廣河床上,由許多形似髮辮的交錯水流構成。
隔著溪床看對岸關山的永豐(德高班寮),這片平野則是「關山米」的產地。
再走幾步換個角度往北看,翠綠的稻田分布在卑南溪兩側河階上。
對岸就是關山市區,照片中最左邊有座橋-電光大橋,可連通兩岸。
往右到關山去

鐵馬瘋潮使關山這偏遠地區也趕流行,連路燈電桿上都有單車的logo。
現在卑南溪自池上以下共有六座橋,兩岸往來相當方便;以前多須仰賴渡船或便橋,遇颱風豪雨就交通斷絕。第一次騎鐵馬出遠門,沒經驗又野心太大,帳蓬、腳架、換洗衣褲帶了滿滿一車,重到上坡都感到吃力。
從電光大橋通往關山
卑南溪是台東農業的命脈,池上圳、關山大圳、卑南大圳等都自卑南溪引水接力灌溉縱谷的農田,我們才能享有這片阡陌美景和無污染的良質米。

過橋後沿著這條紅石溪右岸(照片左邊),就是聞名的關山環鎮自行車道的起點。

關山親水公園前的單車出租商家說「沿著紅色線騎就對了」。

紅石溪旁的星級山水軒渡假村
騎沒多久就有詳盡的導覽告示牌

啥!還得繳費,攔路搶劫喔?但想想整建、維護、清潔在在都要錢,與其風光開幕後放到爛都不管,倒不如收點小錢讓大家可長久享用,使用者付費是應該的。
起初在稻田間騎行,雖有田疇千頃、岸芷汀蘭郁郁青青,但烈陽當空下的正中午,炙烤得我無路可逃。

騎了20分鐘終於靠近山邊,開始有成蔭的綠樹夾道,可惜一絲風都沒有,還是熱呀!

這片稻田應該位在紅石溪和楠溪共同堆積的沖積扇上,可看出稻田往東層層斜降(右往左)。事實上台九沿線一些市鎮、村落,都是在各支流注入卑南溪前形成的沖積扇地形上發展出來的。這張是向南拍,左邊遠方海岸山脈最高的山嶺是都蘭山,稍右次高的是劍山。
關山大圳-遠自南橫出口的初來引水,主水道沿著山麓南行,再由17條支渠分灌各地,成排梳狀圳糸。總長約20公里,灌溉面積2874公頃,涵括台東縣海端、關山、鹿野一帶,關山米靠的就是這渠汩汩終日的生命之源。單車道從這裏左轉,沿著大圳居高臨下向南而行。
插播一張關山大圳源頭-初來的沈砂池(1),稻田之後是卑南溪(2)(新武呂溪),左邊紅色的是初來大橋(3),山腳下溪床後的平坦面(4)是被卑南溪切割後的古沖積扇殘跡(池上的大坡池就位在其末端),這樣的河岸平坦面就是河階地形。
大圳灌溉的除了水稻外,還有其他的作物,這片是蕃茄園。
這段單車道巧妙運用大圳的堤岸修建,兩邊有護欄植栽,相當安全,還可俯瞰縱谷的田園。
有幾段水圳被加了蓋,有花台座椅還有遮蔭的大樹,讓騎累的人可休息。

來到了收費站,不管哪個方向,只要環繞一圈就一定要經過這,而且沒別的路可叉出去。這裡提供飲水、洗手間服務,更有位置絕佳的觀景台。
從觀景台向北拍
再隔遠點換另一角度拍
降到平地的紅水溪下游-關山大排,一群水牛悠哉地泡在溪水泥塘裡好不快活,大熱天下真羨慕它們。
這應該是關山親水公園的表演台(存疑)
親水公園的遊客中心,公園和北側的人工濕地是利用沖積扇扇端的湧泉帶打造的,水質潔淨清涼,遊客可在此捲起褲管,享受戲水之樂,或讓噴泉淋個溼透也很過癮。
關山車站-關山原名「里壠」,應是原住民語地名經客家移民轉音而成。1920年日人設置「里壠區役場」,1937年改設「關山庄役場」;光復後1946設治始稱「關山鄉」,同年再改為「里壠鎮」;1953年由代表會建議隔年改名為「關山鎮」。有人望文生義,以為「因山勢逼近,好像一個關隘」所以叫關山,真是錯得離譜。1930年日本官方翻越轄區內最高的大關山(3668m),完成霧鹿至高雄州的「關山橫斷道路」(南橫前身),里壠為其東口終點,故1937年改名為關山。所以關山不是日本人新創的地名,而是取用原已存在的山岳名稱。
舊關山車站-建於1936年,1978年因東線鐵路拓寬、新站啟用而荒廢多年,後經整修成為歷史建築,並用作單車租借站服務各地來的單車客。和上一張比較,怎麼看都覺得日本人留下的較具美感和典雅。
車站附近整修過的日式宿舍
離開關山重回197,對岸左邊有個明顯的沖積扇,對照地圖應是坎頂溪形成的。
又一個規規較大的沖積扇
再拉近點是不是更清楚些?這個是由加拿溪和加拿典溪共同沖積而成,扇頂(1)、扇面(2)和扇端(3月眉)清晰可辨。
電光國小-曾獲得商業週刊「百大特色小學」的榮耀,學校結合社區資源以傳承阿美族文化,3年級以上學生並學習排笛、竹鼓、竹鐘等樂器,組成『電光旮亙小樂團』。電光這個地名很奇特,查遍資料都找不到,知道的大大請告知,謝謝。
電光部落為150年前移居的恆春阿美,以種稻為生。所產米質優良,日治時曾上貢日本天皇,稱為「日初米」;現在稱作「電光米」,品質緊追池上米。
下午3:20,距離台東還有40km,趕快點也許6:30可到,這是我的如意算盤。昨晚忘了用民宿的脫水機,換下的車衣還是溼的,只好克難式的披在馬鞍袋上晾晒;前面可拆式菜籃用來裝相機和地圖,這樣取用方便很多。
爬了一段長坡到一處公路高點,又看到另一個更大的沖積扇。
到了22k的里程牌,竟然碰到一群不良少年,對著我髭牙裂嘴一陣怪吼怪叫,然後囂張地揚長而去,動作迅速敏捷,我來不及拿相機拍照存證就消失在樹叢裡,很令我光火-那是一群潑猴。
對照地圖,這應是鹿野鄉的瑞源村,跨卑南溪的是寶華橋。這就是剛剛那個大沖積扇,由鹿寮溪流出山地形成,其扇頂就是武陵外役監獄所在的武陵村。到這裡我還認為今天可趕到台東,渾不知前面一個大考驗正等著我。
15:42,22.5k處豎了這樣的標誌,「碎石路面14公里」、「道路封閉」反倒激起我一探究竟的好奇,不管他,闖了!
起初還信心滿滿,雖然龜速前進,還有心情欣賞沿途很原始的自然風光。騎在這種路面只能沿著被汽車壓實的車轍走,中間和側旁的碎石根本無法著力,幾個上下坡後漸感吃力,因為下坡怕犁田要拉剎車控制車速,還真有兩三次差點落馬;上坡吃力又會打滑,好幾次只好walking bicycle。開始有點後悔,但也騎了2公里,不想就這樣放棄,一咬牙,拼了!
一條不知名的泥流小溪,溪底竟還有兩輛摩托車,不知他們怎下去的,又下去幹嘛。
騎到1/3處碰到坍方修路,小心翼翼地牽車穿過去。
好奇地看他們怎樣修路

卡車從別處運來土石,一層層地堆上去,墊高填平路基。

問工人為什麼這段都是碎石路面而不舖設柏油路,他們說因為這裡常走山,以前剛舖好的路面碰到下雨就沖毀坍塌,一再重舖根本趕不上毀壞的速度,只得放棄舖柏油,只維持路基存在就好了。
是了!這地區是利吉混同層的分布區,這種泥岩質地細緻、透水透氣性不佳、膠結又差,遇降雨常造成土壤表層沖蝕和崩移,形成許多光秃的山嶺,是高雄月世界之外有名的惡地地形,即使有植被仍常照坍不誤。google一下才知,這種情況已十多年了,還是台灣所有縣道中唯一碎石路面的一段。
你看這坡面乾掉的土石泥流,連著生的草木也一起坍軟下來。
奮戰了近一個鐘頭,還陷在這魔境裡,仍看到對岸的瑞源村,真氣餒!只能怨怪自己是哪根筋不對,選了這條路,連叉路也沒有,只能繼續向前。
SORRY!給大家看看我的臭腳丫,真是慘不忍睹。騎到滿身大汗,連腳板也溼淋淋,灰土沾得厚厚一層,臉上自也不例外;尤其修路的卡車從身邊開過,揚起的塵土罩住你全身,久久不散。禍不單行,兩壺水只剩沒幾口了,中午吃的東西又消化得差不多,肚子開始咕咕叫,這蠻荒野地到哪去找補給,苦啊!
又一處嚴重的坍方,水泥護欄都落難了。
怪手和卡車合力把坍下來的土石挖下來,填補塌陷流失的路基。
再一處被雨水沖蝕下來乾掉的土石流,小樹也跟著垮下來。
17:13從碎石路入口到這裡,估計才騎了十公里,花了一個半小時,陽光已漸偏斜,開始懷疑天黑前能不能脫險。
沿路山壁幾乎都是碎裂或細緻的利吉泥岩,這樣層理清晰的沈積硬岩,很少見。沈積岩理應呈水平狀,這裡卻是垂直的,可見有著激烈的地殼變動發生過。
拍過上面那張後已是油盡燈枯,無心也無力再拍照了,等出了碎石路已是摸黑突圍的,只好從google earth的街景模式,讓大家知道魔境終點在這37k處。(後記:騎這段雖然痛苦,但現在卻回味無窮,也很有成就感,但要我再騎一次,那除非中樂透吧!



檢視較大的地圖

1 則留言:

  1. 我是第一次看見需要付費的單車道
    那群年輕人..........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