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歐吉桑單車環法(14)-世界文化遺產:南方運河Canal du Midi! 5/26 蘭德洪(Landerron)~阿讓(Agen) 82km

阿嫲知道我們要到阿讓(Agen),建議沿著米迪運河(Canal du Midi)騎更好。(請點選下方閱讀更多展開)


 清晨近七點氣溫還不到十度,出門蹓躂拍照,這是大門進來的碎石車道,通到後院車庫去。
這老宅應該有百年以上的歲數了,布置得雅致舒適,整個宅院怕有四五百坪大小,整理起來一定不輕鬆,但就阿嫲一個人住,難怪她想要找幫手。
 前門進到後院還有個迴轉圓環,這樣的居家讓來自寸土寸金的台灣鄉巴佬,只能羨慕加嫉妒了。
 西側的花園,中間有個像峇里島人家的發呆亭,昨天我們就在裡面討價還價。
 戶外乒乓球桌和泳池,真是享受。

 庭園邊的燒烤爐和吧枱,星空下烤肉喝啤酒聊是非一定很愜意。

 8:30阿嫲已準備好早餐,有蛋糕餅乾麵包優格果汁咖啡和紅茶,哇!好豐盛的法式早餐。


左起我趴帶和祖教合影


 當然要和阿嫲來一張,她也學起我們的手勢,替我們加油。阿嫲其實是諾曼第地區的人,嫁到土魯斯地區來。夫家應該很富裕,曾遊遍全世界,甚至也到過台灣,對太魯閣和蘇花公路很有印象。兩個兒子和女兒都已成家不住一起,阿嫲也是攝影高手,曾替公路工程師的兒子出版過工程專輯,看她的取景運鏡是相當專業的。


餐後阿嫲帶我們參觀她的室內擺設和收藏,起居室有個撞球枱,趴帶表演他的絕技。

 



臨出發前阿嫲把連夜準備的地圖拿給我,還細心地用紅筆畫出要走的路線,在Sainte-Bazeille聖貝皆右拐,穿過加倫河不久就會遇見米迪運河(Canal du Midi),沿河都有完善的自行車道,可直通土魯斯(Toulouse),於是決定就這麼走了。

這是她給我們的簡單收據,上面有她的地址和電話,有興趣要住宿或打工換宿的朋友可以利用,下邊是她又手畫更詳細的轉彎圖給我們。
 在老屋的院子整裝完畢和阿嫲最後合影
 大門口來個法式擁抱吻別禮
 阿樹較矜持用抱的

 再見了,風趣貼心又可愛的阿嫲,有機會再回來找妳。
 半個小時後我們來到了聖貝皆,正好星期日是個假日市集,就隨意看看順便採購點東西路上吃,這攤老杯杯在修理販賣藤椅。
 吃穿用的東西應有盡有
 歪國人說最受不了臭豆腐的怪味,其實他們的cheese和這款滿是白黴的香腸火腿,味道也不遑多讓。
這四鍋熱食冒著香噴噴的蒸汽,惹得我和趴帶食指大動,決定合買一盒西班牙海鮮飯當中餐,1kg10歐。
 阿樹和祖教也各買了幾種蛋糕麵包
看看和台灣不同的菜蔬
 哇!像手臂一樣粗的青蒜,不知怎麼烹調。
 生蠔一顆4
 放在冷藏櫃的cheese和火腿及鮮肉
市集前留影
路標指示從這條路轉進去可接運河
 
 溜下一段長坡後迎接我們的是這條綠色隧道,兩旁高大的法國梧桐應該都在百歲以上,在這綠樹的濃蔭裡,感覺有如騎入畫境般,習習涼風吹來連空氣都是甜的。
 又要越過加倫河到左岸去
 橋上拍照時一群法國車友刷過去
 加倫河水位很高把岸邊的樹都沒入大半
 一部自動噴灌設備,春耕好像還沒開始,田裡並沒有作物。
 終於來到傳說中的米迪運河邊(Canal du Midi),舊版高中人文地理曾提到法國的兩條運河-中央運河郎格篤運河(Canal du Languedoc),以前一直以為是兩條河,來到這請出Google大神才知其實都指的是同一條。它溝通了法國的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比斯開灣,所以也稱作雙海運河(Canal des Deux-Mers )。
初遇米迪運河的全景圖
可能Midi是法文的中午,於是就翻成中央運河;米迪是音譯,在法語裡有南方的意思,所以正確的名字應是「南運河」。又以土魯斯為界分成以東的南運河和以西的加倫運河。(地圖取自維基百科)
當初興建的主因是為了方便法國國內的貨物運輸,在南運河打通前貨物必須往南繞行西班牙的直布羅陀海峽才能到達法國另一端。1663年Bonrepos男爵Pierre-Paul Riquet極力鼓吹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首相開通這條串連大西洋比斯開灣和地中海的運河,並擔下所有的工程費用和設計規畫。 1667年開工的南運河,先從地中海岸的賽特港(Séte)開往土魯斯(Toulouse),再一路往西,由於大西洋和地中海兩海域的水位高低差異懸殊,要求精密的計算和工程技術,再加上需考量注入足夠的水量,才能讓運河可行船,總長360公里的水道,總共花了1萬5千名勞工到1694年才峻工,興建了水閘、渠道、陸橋、隧道等328處大小不等的人工建築,從鄰近山區的31條大小河流引水注入,成就此一劃世紀的民生工程,諸多技術也成為工業革命的前導。(資料取自MOOK)
這條橫跨法國西南部的南運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現代最傑出的成就之一」,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每個閘門旁都有個類似過去台灣公路養護單位的道班房」(右邊的建築),可能是閘門機房以及維護管控運河運作之用。
這時往下游水閘是關的,但沒有緊閉,請注意水位所在。
遠處一艘船開了過來,正好看看如何過閘門。
長鏡頭拉近點捕捉船的身影
注意到沒?水位在升高中。
到這個高度就停住了
上游的水閘打開
船慢慢開到兩道閘門間等候,船上人員要將纜繩繫在岸邊的柱子,將船停穩。
上游閘門關閉
下游閘門開始泄水
閘道水位下降中
下游閘門緩緩打開
鬆開纜繩,準備啟動開出閘道。
船漸開過橋洞
很像在下樓梯,整個過閘門大約花了15到20分鐘。
下游閘門再關閉
有圖有真象,老杯杯再次出場秀一下,又一枚世界文化遺產蒐藏入袋。
看完船過閘門,12:08我們就沿運河右岸上溯,單車道只設置在一邊,有時在左岸有時又會跑到右岸,但都有明顯的標示指引。騎在夾岸合攏的綠色隧道,間或和煦陽光穿透枝葉灑在身上,那種幸福感真是百分百,是台灣的河濱自行車道沒得比的。
一直很納悶船閘並無人管理,為何船到時能自動開關讓船通過?原來橫跨兩岸有條鋼索,再垂下圖中這根水管狀的拉桿,船了這兒只要拉一下,就會啟動船閘的機制;若是上下各有一艘船,更有紅綠燈號管制,依先來後到進閘道上下。
這兩排身高蔭濃的樹一般都稱作「法國梧桐」,初見它是1990年第一次大陸之旅在南京往中山陵的路上,馬路兩旁的大樹在一人高處齊分叉,枝枒再昂揚伸展合攏,在燠熱難耐如同火爐的南京形成了最清涼的綠蔭,是那次旅遊中最深刻的記憶。後來導遊介紹那整齊的分叉是人加工的,在長到一定高度時鋸斷樹幹,樹就會在截斷處發芽分枝,因而形成了那很有特色街景。
孤狗一下才知它非法國也非梧桐,它正式名子叫二球懸鈴木」,是英國人將歐亞種和北美種雜交培育出的,屬於懸鈴科、屬,和梧桐毫無關係。那為何要叫法國梧桐呢?原因是1920年代被大量引進上海法租界作行道樹,搞不清它的上海人看葉子長得挺像梧桐,既然法國人種得這麼多,應該來自法國吧,於是就稱它是法國梧桐囉
沿途有不少人在釣魚,有的像溪哥和有的像福壽仔,這表示水質生態應該維持得很好。
下午一點多來到另一處閘門,風和日暖景色如畫,乾脆休息兼吃中餐。上一張那幾棵紅紫色的樹,好像是某種櫻桃,樹下掉了一地,大膽試了一口卻奇澀無比,難怪掉滿地也沒人撿。
這兩位來自蘇格蘭,跟我們同方向要騎到土魯斯去,一路前前後後多次相遇。
好吃的西班牙海鮮飯,有淡菜和蝦子,配著買來的優格和果汁,真是齒頰留香。優格除營養豐富外,也讓我們排放順暢,從沒鬧過肚子。
這樣的單車道是不是也很讓你心動?
趴帶一個分神,差點撞上在路中央曬太陽的這隻綠頭鴨,驚動它後還很不爽的瞪我們幾眼才慢條斯里地下水,感覺它不太怕人,大概很少有人會去打擾它,對人並沒有太大戒心。
之後草叢裡「通」連跳出三隻可愛的小鴨,很快地游到媽媽身邊,看它們一家子在綠水間擺盪悠游,好不快樂。法國鄉間是動物天堂,野生動物沒人去捕獵都不太怕人。
遊艇上的乘客問我們來自何方?「Taiwan Formosa啦!」遊艇後面還載了腳踏車,這種旅遊方式真是太享受了。雖說是運河,但沿路都沒見過貨船,想來以現在的國際關係運輸方式和運河的寬度深度,研判早已失去貨運的功能,也許觀光灌溉及文化展示更重要吧?
運河外的平野低於運河,不知是否由運河水來灌溉?
阿嫲還說有些河段有提供遊客搭乘服務,也拿了DM給我,可能就像這艘遊船,船上看來還提供餐飲,若能搭乘一段想必是另有風味的體驗,可惜我們騎車不是很方便。
閘門在古代可能得用牛馬拉動絞盤來開關,現在已完全電動化了,這運河和機房及周邊的場域,構成和諧美麗的圖畫。
隔著相當距離或離城鎮不遠就有稍寬的河道,作為船艇停泊的河港。

有些河段就緊挨著加倫河,像這座很有年紀的橋就跨過加倫河。
終於遇到一艘非遊艇的貨船了,不知是運貨還是清淤泥或垃圾的船,沒開動靜靜地靠著岸邊。據說現在這種貨船已不運貨,被改裝成住所,有很多人就長住在這種船上。
這一路如畫的景色,害我忍不住一再頻按快門,愈掉愈後面。
每經過一座跨河的橋,都會有張身份証,像這座Pont de Morin,可能是距離土魯斯有143.635km吧?
偶而也有別條運河加進來
除了法國梧桐外,有很長一段種的是不知名的樹,像木棉一樣球果爆開後,棉絮漫天飛揚,落地後形成了積雪的路面。
這運河最厲害的地方是還會「遇水架橋
形成了河上有橋,橋中有船的特殊景象。
在這偉大的工程中留影,真佩服350年前的法國人就能造出這令人嘆為觀止的運河。
沿線的單車專用道就簡單地用木欄分隔,騎行以來沒碰過機動車輛闖入,守法精神令人欽佩也值得學習。
這艘正在拉動閘門的啟動桿
還有紅綠燈管控船隻的行進,閘門前較寬處是船的錯身處,牽車的胖女子正走在過水橋的走道上。
過水橋全景,以橋孔的位置估量,運河並不深。
下午5:20騎到這裡發現路樹竟然是櫻桃樹,而且還結實累累。起初還不太敢採摘,後來見到地上滿是櫻桃籽,這表示有人吃過,於是大膽動手採了吃,前面那一男一女法國佬經過也沒多說什麼,就讓我們更放心狂採了。拍照打卡傳回台灣,羨煞一整票車友,還有人酸酸地勸我們趕緊把國旗收起來,免得丟人現眼,那管得了那麼多,採果要緊哪!
像這樣雖不及市場買的紅到發紫,也沒那麼甜,但從沒直接採過櫻桃,而且是免錢的喔,四人都興奮莫名。
後來大家乾脆上樹,邊採猛吃還塞滿所有口袋,真是過癮極了,這就是自助旅行的樂趣,跟團絕對不會有的。

豐碩的戰利品,每人都有一大包,之後連吃了兩天,解放時都有櫻桃香呢(笑!)
這位法國老揮阿單騎獨行,打算騎到馬賽去,更厲害的是不住旅館,就在車站或店家屋簷下打地舖,雖然已五月底了,但夜裡氣溫會降到十度左右,真佩服他的能耐和刻苦。他也對國旗很感興趣,特別用自己的相機和我合影。
下午7:00看Google地圖,阿讓就在前方不遠。
這座過水橋比前一座規模大很多
因為要跨的是加倫河,背景市鎮就是阿讓(Agen)。
過橋後是個公園,而且好像和中南半島有關,這個紀念碑上刻著「印度支那戰爭」1945~1954間法國陣亡將士的名字,地圖標示著當時法國的屬地-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
先搞定今晚的住宿,紅色ibis一間58歐,加人頭稅每人0.4歐,還算合理。
傍晚7:20安置妥當後出門覓食,結果繞遍全市竟找不到營業的餐館,連麥當勞之類的速食店都打烊了,原來星期日全都休息了,這實在讓人很懷念台北的方便。雖找到一家還營業的中餐館,進門一問居然連中文都不會,勉強從廚房出來一位歐巴桑會講幾句,但一開口就知道是東南亞華人,看菜色也是全然陌生,可能是中式和南洋合併的,讓我們倒盡胃口,只好回旅館用電湯匙煮泡麵填肚子。

顯示詳細地圖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