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歐吉桑單車環法(15)-世界文化遺產:南方運河Canal du Midi! 5/27 阿讓(Agen)~尼格里依(En Negrier) 124km

 今天繼續沿米迪運河騎,在聖喬依(Saint-Jory)拐離運河,前往另一位嫁到法國的學生家。(請點選下方閱讀更多標籤展開)

 上午8:34整裝完畢,鐵馬勇士迎著朝陽豪邁出發囉!XD
 奇怪!星期一的上班尖峰時間,街道卻冷冷清清,法國人日子過得太悠閒了吧。
 到麵包店採購今天的早餐和路上要吃要喝的東西,沿運河騎除非叉到市鎮去,否則完全沒有店家可買。
 不像西北法灰黑石材建築的厚重黯沈來到西南法磚瓦建材成為主流,多了熱鬧溫暖的感覺。據說連居民的個性也大不同,前者沈穩內斂;後者熱情活潑。
 上午近9:00阿讓車站前只有兩群等公車的高中生,沒有台灣那熙來攘往趕上班的人潮。
 三轉四轉找到運河邊單車道的入口,橋孔對面是個寬闊的河港,泊滿了各式遊艇。
 沿運河騎除風光優美外,也沒有機動車輛的爭道和廢氣,雖然是一路逆流上溯,但坡度平緩讓踩踏輕鬆毫不費力。
 河邊的老人療養院,很像大學的學生宿舍。
一群法國大兵在跑步體能訓練,男女都有。
 對岸開車的旅人把運河當作營地,嗯!可省下不少銀兩。
這姿勢就不用多說了,XDD
 又一處彎汊泊船處,其中還真有幾艘是住家,不但晾曬著衣褲,船舷更粧飾著奇花異草,這住起來應該像水床很舒適。
 紅綠燈正在管制相對的兩艘船進出閘門,紅燈前的這艘等在閘道出口較寬處,須等對方開出來燈號變綠後才能開進閘道。
有時鐵道會和運河平行,列車呼嘯往,劃破了這美麗的靜謐。
 大部份河段水色清碧,這段較混濁。
 Golfech核電廠(Centrale nucléaire EDF de Golfech)遠眺,再抓一張孤狗的衛星圖片來對照(如下)。
法國各類電力產量
法國核電廠分布
核能發電是法國最主要的電力來源。2002年,法國的主要發電和配電公司——法國電力公司管理該國的59個核電廠。2008年,這些發電廠產生的電力佔該公司和法國發電量的87.5%,其中許多是輸往其它國家,使法國電力公司在比例上成為世界領先的核電生產者。2004年,法國的核電發電量有425.8萬億瓦時,佔了該國總發電量540.6萬億瓦時的78.8%。
法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淨電力出口國,其總發電量有18%(約100萬億瓦時)輸往義大利、荷蘭、英國和德國,而其電力成本是歐洲最低者之一。(難怪他們都用電爐烹飪)
2006年,法國政府要求Areva公司和法國電力公司在弗拉芒維爾核電廠建造一個新一代的歐洲壓水式反應爐(European Pressurized Reactor)。隨後在2008年由總統宣布另一個新的EPR,以應對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高漲。該反應爐的選址應在2009年落實,2011年動工建造。(以上取自維基)
奇怪!講究環保的法國,竟能忍受國內有那麼多的核電廠,而週邊其他國家難道也不怕核污染嗎?還是他們的核電可不受政治的干擾?
臨近小鎮瓦朗斯(Valence)的小河港
一段平路加一道閘門代表越過一個坡和高度的爬升,已不知騎過幾處了,就這樣馳向上游土魯斯方向。
 跨加倫河有新穎的懸臂式水泥橋
也有樸拙的磚柱鋼索鐵橋-Pont du Coudol。
單車道旁有梯子可接鋼索橋,上去探探看。
橋面甚窄只容一部汽車通過的寛度,這道出了她已頗有年歲了。
 在橋上拍向下游,加倫河汨汨奔流朝西北而去。
再向上游,河道寬得有些異常,對照孤狗地圖發現原來是加倫河(右)和她的支流塔恩河(左,Le Tarn)的匯流處。
從橋上看向運河下游



運河穿入穆瓦薩克(Moissac)市區,這裡不只以磚瓦建築為主,連運河護岸也是磚造的,讓人覺得更溫潤且有歷史的底蘊。
有圖有真象,阿樹凍裂的下嘴唇還貼著膠布。

四個人遊艇上喝咖啡,日子過得真悠閒逍遙。

東向下游,這裡好像是運河的大站,泊滿各式船艇。
轉向南,前方一角就是塔恩河。
轉個彎,繞過運河和塔恩河銜接的三道閘門。
 回頭望向西邊,果真停靠不少船隻。
 這無敵的河岸讓我們止不住拍拍拍
 又一座典雅的過水橋跨過塔恩河,遊覽車載來一群銀髮族,導遊用英語介紹運河,應該是來自英美的遊客,這群長者無不對這工程嘖嘖稱奇。
 往回看,進橋之前一段較寬的等待區,還有個閘門好像是用來調節過水橋的水位,水流滿快的。

老杯杯又來鬧場了XD
 立在橋邊的導覽看板,以鳥瞰的方式看這座橋,更令人讚嘆欽佩。
 走道用卵石舖就,形成了跳動路面,只好牽車過橋。
過橋後再回拍,不知這橋是現代鋼筋水泥改建,抑或全是古時紅磚所砌成?若是後者那真是工程奇蹟了。
 橋上拍塔恩河,過橋後運河重回到加倫河谷。
這一家七口來自波士頓,比我們厲害已在法國轉了幾個月,更厲害的是預定還要在法國和德國待上一年半。不知是否全是自己的孩子,因為白的年歲太相近,又外加個黑的。「那小孩讀書怎麼辦?」,這是標準台灣人會想到第一個也是最大問號,簡單就自己教咩!」帶著必要的教材及善用網路資源,再加上爸媽的指導,孩子們的課程進度都和學校同步。而且媽媽說這趟旅行除增長見聞外,更讓孩子們學會互助合作、負責任不推拖動手做刻苦耐勞...等很多好習慣,夫妻倆都認為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看!和我們多不一樣的觀念和作法,我們實在對孩子過度保護,凡事都幫他們打理好,剝奪其犯錯學習成長的機會,才讓下一代成了低能的草莓族。
看最右邊大哥載著露營裝備,除非天雨,他們大多以宿營方式解決住的問題,這可省下不少錢。最小的妺妺和小黑用尾車連在爸媽後面,全家笑得多開朗燦爛,這旅行一定充滿喜樂驚奇且收穫滿滿,祝福他們
和一群校外教學的小學生不期而遇,童稚的笑鬧和喧嚷立刻感染了我們,很自然快樂地和他們擊掌相互加油。當年曾帶學生校外教學,走過草嶺古道陽明山北海岸和平島東北角和蘭陽平原,雖說學生是存著郊遊玩樂的心態,但多少仍在行程中學到和印證了課本內外的知識,學生們在整個高中生涯也對這段記憶最深刻,並埋下深愛台灣的種子,這也是我從事教職三十年最感欣慰和驕傲的事。
 來到蒙泰什(Montech)附近運河裂開成兩條,右側橋洞是座閘門,運河就在兩排樹間,我們卻無路可通,只能沿左側這條前進,為何要這樣設計就不得而知
河盡頭又是座橋,橋後有架奇怪的機器和一條斜坡,運河在右側。
由橋上往回看,運河在左邊,我們沿著右側的路過來。
研究老半天,四人都搞不懂這部巴士和火車合體的怪車是啥東東?
原來這段叫做蒙泰什坡道(Pente d'eau de Montech),完成於1974年。這段運河有三十公尺的落差,通過五處閘門需超過一小時,為讓船隻快速通過,工程師想破了腦袋才完成這獨特的設施,運作原理如下:
船先開進水泥渠道的三角凹槽,拖拉機放下閘門,再把船和水推上或滑下斜坡,這樣只要花二十分鐘,比過去通過閘門省了45分鐘。(圖片取自網路)
繼續向上游前進
橋後是另一條蒙泰什運河,通往塔恩河。1970年代運河還很繁忙,貨船載運酒穀物和建材,來往於塞特港和波爾多,但經常堵在這五處閘門間,所以才有這斜坡道的建設。
阿伯釣到大鯉魚
 好大的巨馬,馬背就超2公尺,研判應該是拉車或拉犁的工作馬,一般騎的沒那麼粗勇。
 運河邊的田野
 又繞過一處閘門和水位調節彎道
 雖說法國景氣持續疲弱,但常看到貨櫃列車來往奔馳,這景象經濟應該很有活力才對?
 好大一家工廠連綿超1km整齊地停滿各式車輛,孤狗一下得知是Castelnau Automobiles,專做車身的公司。
 再經一處短短的過水橋
昨晚仔細查過孤狗地圖,要從Saint-Jory這處閘門離開運河,再沿D20前進距離盈莉(另一位學生)家最近,現在18:07還40km要騎,得加緊趕路。
 實在是貪戀運河的美景,沒掌握好時間,又太信任法國的公路系統以致迷航了一段路,再加上祖教中途爆胎,40km的路竟騎了3個小時,21:00盈莉的法國老公-馬修才在路邊撿到我們,日頭快下山了氣溫驟降,四人都飢寒交迫。
哈!雖然餓壞了,看到夕陽那麼美,還是忍不住手癢。猜這是幾點鐘?21:08是也!很難想像吧?這就是緯度高低的差異-緯度愈高日夜長短變化愈大(地理老師的職業病又來了,請見諒)。
 人物介紹-盈莉和她老公,手上抱的是左邊這位鄰居(也是台灣人法國媳婦)的小兒子,最左邊的男生和第二位女生也是鄰居的,左邊第一個女生和第二個男生才是盈莉的(若綺博鈞)
 盈莉早在7點多就已準備好晚餐,我們卻延誤了2個多小時,飯菜都涼了,累得她再趕工加熱。
 還好孩子們都先吃過了,很乖巧地在客廳看卡通,混血的小朋友是不是長得都很漂亮。
 行前盈莉FB問過到她們家要吃中式還是法式,我很貪心兩樣都點了。今晚先上中式的,有鍋貼、滷豬腳涼拌小黃瓜豆干炒韭菜麻婆豆腐蒜味花生白飯...,噢!自18日那晚在卡恩後就沒再吃過中式餐了,再看到這台式的美食,四人感動得快掉淚。
 在地球另一端的法蘭西要找到這些中式食材,一定很不容易,感謝盈莉肯定花了不少時間準備,這頓飯就在久別重逢又有啤酒紅酒的助興下,吃到11點多才結束。明天馬修還特別請假,又跟鄰居借了較大的休旅車,客串導遊要帶我們去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阿爾比(Albi)去觀光。

顯示詳細地圖

6 則留言:

  1. 好棒
    希望以後有機會也可以這樣騎車遊法國

    回覆刪除
  2. 感謝老同學袁正明在美國找到一篇和法國核電有關的報導(美國公共廣播網PBS),談到法國人接受核電的過程。經他翻成中文和同意轉貼在此,讓大家解惑。
    拜讀精采的輝哥旅記,看到宗輝對法國竟能忍受國內有那麼多核電廠的疑問,我記得多年前美國公共廣播網(PBS)曾經有過一段報導,對法國人接受核能發電有較詳盡的解說,在此找出大致翻譯了與大家分享。

    事情從1973年開始,當時法國發電幾乎全部仰賴石油,但是自己不產油,沒有天然瓦斯,煤也少得可憐,中東石油危機爆發,國際原油突然上漲四倍,法國政府檢討後發覺只有一條路:核能,才能確保國家能源供應無虞。從那時以後的15年間,陸陸續續建造啟用了56個核反應爐(核能電廠)。

    剛開始發展核能時有零星示威抗議,後來核能就變得很受歡迎,也幾乎被法國人普遍接受了。原因何在?據PBS訪問當時主管能源的克勞德蒙地爾(Claude Mandil)說:法國特有的文化和政治環境促成了核能成功的發展。他解釋至少有三個原因:

    第一:法國是個獨立個性很強的民族,想到能源要靠從政治不穩定的中東進口,多數法國民眾很快就同意發展核能。簡單說:沒有油,沒有天然氣,沒有煤,就沒有選擇!

    第二:法國人喜歡大的計畫,尤其是中央統籌的高科技研究,如高鐵,超音速噴射機協和號等。在法國,科學家/工程師擁有較高社會地位,政府技術官僚體系內許多高級主管也多有此背景,不像美國以律師為主。這些科學家/工程師出身的政府官員受到多數民眾的尊敬與信賴。

    第三:法國當局花了相當大的心力作宣傳,解說核能發電的利弊,核能電廠也主動邀請,有高達六百萬以上法國民眾曾接受參訪核電廠。據美國奧勒崗州立大學(Eugene)的心理學家保羅史洛維(Paul Slovic)所組一個團隊所作的民調,法國民眾一樣會擔心核風險,但是現實生活的需要,以及他們對政府技術官僚執行能力的信賴,讓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同意使用核能。

    在個別訪問裏,法國人對蘇俄車諾比(Chernobyl)核災,覺得是蘇俄的技術和管理能力不足,法國的科學家/工程師技術高超沒問題。其實法國自己在1960年代發展的氣冷式反應爐不成功,才決定向美國西屋公司(Westinghouse)購買水冷式反應爐技術。但是法國政府決定56核電廠全部採用相同的設計,所以不僅建造成本降低到比美國還便宜,其他訓練,維護以及經驗都一律標準化,任何一個廠的小疏失,立即被其他55個廠全面學習檢討,管理容易,安全度也大為提升。

    核能廠運轉沒問題,但十餘年後還是面臨新議題:核廢料。依法國技術官僚當初計算,一個四口之家用二十年電所產生的核廢料體積只有一個打火機大小,應該很容易處理,卻沒料到反對的阻力極為強大。原來,民眾接受核能雖然有風險,但也有好處。可是,永久掩埋的核廢料卻只有負面結果而得不到回報,所以沒有一個地區同意接受。

    幸好受命處理核廢料的國會議員克利斯巴泰勒(Christian Bataille)在訪問民眾之後,發覺技術官僚只顧到技術層面而沒有了解民眾的心理,技術官僚以為最便宜安全的做法是永久掩埋,但是埋葬是神聖保留給死者,土地怎能被核廢料褻瀆?而技術官僚用「永久掩埋」的字眼,更像是將核廢料拋棄,政府就再也不管了,誰又願意住在掩埋核廢料的地方呢?

    巴泰勒想到一個主意:「儲存回收」,核廢料不再掩埋,相反的,將其儲存並且準備將來科學進步了再回收運用。民眾對「儲存中心」的概念遠比「核能墳場」容易接受,不僅字義上不同,而且是政府對核廢料未來的承諾。巴泰勒又提出成立數個國家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將負責研究儲存中心的地質,維護儲存的核廢料和核廢料回收使用,或將之處理轉換成無害廢料。巴泰勒的計畫一出就廣受歡迎,數個地區甚至爭取實驗室的設立,因為他們期待隨著實驗室成立,地區將引入資金和高技術的的科學家/工程師等工作機會。

    當然,到目前為止,核廢料在任何國家都是發展核能的罩門,迄今無解的難題。即使在使用核能最成功的法國,沒有人能保證,儲存中心附近的民眾會不會反悔,或核廢料從核電廠要運送至儲存中心之間的鐵路,公路不會被示威抗議民眾所切斷抵制。蒙地爾說,法國政府和技術官僚都知道:若不能解決核廢料處理的問題,核能計畫最終還是無法走下去的。

    補充: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災爆發後,德國宣布未來將全面廢核,法國也組織一個包括議員巴泰勒的調查小組,建議法國的核能政策。延伸閱讀的網路連結是調查報告的建議。

    結論是以每興建一個新的核反應爐,停轉兩個舊反應爐,來逐漸減少核能電廠,目標2050年減少核能佔總能源比例至50-60%,2100年降至30%(如圖表)。所以在再生能源技術成熟前,我們可以說: 法國是不會廢核的。

    延伸閱讀:

    http://www.assemblee-nationale.fr/13/cr-oecst/4pages_avenirnucleaire_anglais.pdf

    回覆刪除
  3. 怎麼都沒更新了/>?? 期待您的更新喔!!

    回覆刪除
  4. 等了一年多
    還是沒有更新
    期待 您的更新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