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2011單車環島 Day 9 (7/13) 秀姑巒溪口-太魯閣

今天經過秀姑巒溪口石梯坪新社海階磯崎海灘七星潭到太魯閣,共騎了101km。從這張地圖可明顯見到縱谷平原其實是由連串的山麓沖積扇相接而成,中央山脈發育出的支流如木瓜溪、壽豐溪、馬太鞍溪等較強大,流出山地後形成的沖積扇規模很大,大到把主流花蓮溪的河道推擠得偏向海岸山脈這邊。卑南溪及圖中的秀姑巒溪和花蓮溪是縱谷三大水系,都呈「谷中分水」的型態,他們是沒有分水嶺的,不像一般河川都是以山嶺相隔的。(請點選地圖左下角 閱讀更多 標籤,展開內文)


一早4:30摸黑出門打算拍秀姑巒溪口的日出,卻發現昨天新換內胎的後輪又扁掉了,無奈只好徒步走半個鐘頭趕過去,途中還被村落的狗狂吠追趕。「雖事」連三,接近溪口時又發現夏天日出偏北,日頭被河口北側的大港口山(赤土山)給擋掉了,差點氣得吐血,5:04莫可奈何下拍了這張剪影證明我曾努力過。(也可以點選照片直接看大圖)
回頭拍北回歸線標消消氣。
收割過的稻田漸漸甦醒。
海上雲團既寬且厚,沒有絢爛的日出可拍,換個心境拍變幻的雲彩也不錯。
昨晚住的民宿,外形風格極簡,內裝卻很雅緻。老闆住縱谷的富里,原從事建築業,因喜歡東海岸,買了依山面海的這塊地開起民宿,有了玉長公路後,來往兩地方便很多。民宿位置在北回歸線標南邊1.32km,茅平橋附近,值得推薦。
很健康營養的早餐。餐後花半小時把兩條內胎都補好,現在只要出門騎車,都會帶補胎工具和打氣筒,免得在荒郊野外發生破胎,那真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和老闆拍張照留念。
8:09經過北回歸線標再拍一張,中間這道縫的設計應是在夏至時,可讓陽光直射而過。以前常問學生基隆有沒有機會被陽光直射,小學就學過的概念竟有大半學生答不出來。
被砂石堵塞的秀姑巒溪南口
新長虹橋和奚卜蘭島-也稱做「獅球嶼」,屬都巒山層火山集塊岩,堅硬耐侵蝕,孤立在溪口將秀姑巒溪分隔成南北兩個出口。溪水會因流量大小而輪流從南北口流出,不會同時從兩個水道出去,很有趣吧!這是因為東海岸的海流是由南向北流,當乾季溪水流量小時,海流挾帶的砂石會堆積形成砂堤堵住南口,像上一張照片所見,此時北口因奚卜蘭島的遮擋沒有被海流運送的砂石阻擋,溪水在南口受堵會回流從北口出去;當雨季洪水期時,強大的水勢會直線從南口衝入海裏,北口因流量小搬運力弱,挾帶的泥沙就會淤積堵住。(本文最後所附Google地圖可放大顯示這個現象)
因河川襲奪秀姑巒溪東轉切穿海岸山脈,水流不斷侵蝕下切形成峽谷急流,在瑞穗大橋和長虹橋間成了著名的泛舟河段。這裏有港口石灰岩的分布,屬隆起珊瑚礁形成的石灰岩,挾帶著許多化石,曾被商人開採加工製作成石藝品,稱作「帝王石」,還好後來被禁採了,現今仍有些棄置的巨岩在河岸階地上。河中的石灰岩長期被河水沖蝕打磨,形態各異且潔白如玉,「秀姑潄玉」是早年花蓮有名的八景之一。
舊長虹橋-建成於民國58年,長120公尺,為台灣第一座懸臂式單拱預力混凝土橋,但因交通量逐年劇增已不敷使用,目前已規劃為行人專用道,供遊客至橋上遠眺新長虹橋的宏偉壯麗,與秀姑巒溪綿延出海的美景。1977年健行至此,大家都震懾於其優美的橋型懸掛在峭壁間有如彩虹,溝通峽谷南北的功能「長虹橋」當之無愧。當時一群人還下到河邊,游泳戯水嬉鬧一番,成了大家共同的回憶。

從月洞入口看石梯坪-由海蝕平台抬升形成的海階,其上有隆起珊瑚礁、海蝕溝、海蝕崖及壺穴等各種海蝕地形。
用Google earth的衛星照片來說明:石梯坪地質屬火山灰火山礫等凝灰岩,其上再生長珊瑚礁,原本應在海底,如圖中虛線所示即為古濱線,波浪不斷拍打侵蝕,將這片岩床蝕成海蝕平台(現在東北角濱海公路三貂角附近最常見)。後因板塊推擠造成地殼抬升,原本高度在海平面上下的古老平台被推高就成了海階,據調查這裏的海階至少有三層,代表海蝕平台多次隆升所形成。
再放大看清楚些,多次抬升的平台自古濱線逐級向大海斜降,有如階梯。花蓮縣誌二十一卷名勝古蹟篇即記載:「清光緒三年,統領吳光亮帥兵開路至此,見陸地如埭,突伸入海,石出排比若梯,遂稱石梯,陸上平坦,稱石梯坪……」。
石梯漁港和海岸景觀,東海岸的海階以秀姑巒溪為界,以北除石梯坪港口村新社等地外,都發育得十分狹窄,最寬者不過200m;向南海階面逐漸加寬,成功至富岡間最寬可達2km,是北部的十倍寬,這種差別正可解釋東海岸台東縣境的聚落人口比花蓮縣多。
這樣的海景就是忍不住要猛按快門。
豐濱丁子漏溪和八里灣溪會合後的出海口,如秀姑巒溪在乾季時會形成「沒口河」,這裏溪口也被砂堤所阻,變成細小水道出海,有時真的就沒有出口。那水怎麼流出去?答案是從河底滲漏出去的,像下面這張衛星照片。
丁子漏溪(北)和八里灣溪(南)會合後向東流入太平洋,乾季時河水由溪底滲入海,沒有出口。
八里灣層-岩相變化很大,礫岩、砂岩和頁岩互相穿插,有濁流沉積構造和深海相化石。岩相南粗北細,在海岸山脈北段以礫岩和砂岩為主,在南段以頁岩和砂頁岩為主,是深海沖積扇的堆積物,此處是花蓮豐濱的八里灣層。

漂亮的海印民宿-在台11線45.3km處。
遠眺新社海階-最早是一個沖積扇,約形成於全新世(一萬年前),所以可看到向東斜降的剖面,再因地殼抬升隆起變成海階,台大陳文山教授稱之為「扇階」,其邊緣受海浪侵蝕形成高約10m的海崖。這樣的路和景,騎再久也不累,深深體驗到要發現台灣之美,最佳方式就是單車慢遊。
新社梯田-斜降的扇面上錯落有致的稻田,天人合一的美景,成了攝影愛好者轟傳的祕境。
抱歉!再Google earth一張給大家欣賞。
親不知子斷崖-由堅硬的火山角礫岩所構成,在海浪沖蝕之下海岸形成陡峭的懸崖。早期原住民沿著岩壁開鑿步道通過懸崖,經常造成意外,故有此名。現在有「新機隧道」穿過,這條路早已不再路險難行了。
磯崎海灘的加魯灣渡假村,背景最右道邊饅頭狀的山丘是芭崎瞭望台-展望磯崎海灣最佳位置。
這樣的景色,我也想變成牛了。
又開始爬坡了,回頭看看美景消除疲勞。
烈陽下半個多小時的硬長坡,累得我們像狗一樣喘氣,但看這景,所有的疲憊都煙消雲散了。磯崎海灘地質為鬆軟的八里灣泥岩,被侵蝕成海灣,沙質細緻海底平淺,和台東杉原是東海岸唯二的優質海水浴場。南側龜吼海岬和拍照點的芭崎瞭望台(北加路蘭山南側)則由堅硬的都巒山層火山集塊岩構成,南北兩個山頭挾峙著優美的弧彎,突然想到這太像東澳灣了,明天帶大家比較看看。
蕃薯寮溪峽谷-氣勢磅礡有如太魯閣峽谷,約在台11線29.3k 18號橋東側,峽谷寬約40m,深近百公尺。這是因為橋的東側分佈的是都巒山層火山集塊岩,堅硬緻密,河流不易側蝕加寬,加上地殼不斷上升,蕃薯寮溪就持續下切,終形成如此逼窄深邃的峽谷。
遺勇成林-傳說此地阿美族人崇尚武勇,先人立下規矩-誰能用竹竿撐跳過峽谷,大家就奉他為頭目,並可娶得全村最美的姑娘。但峽谷實在太寬,許多青年因跳不過而葬身谷底,他們所用的竹竿就插在溪谷邊,日久終長成大片竹叢。
橋西起伏低緩的山丘及溪谷-和東側截然不同的地貌,因為西側地質為蕃薯寮層和八里灣層,由泥岩及砂頁岩互層組成,岩質軟弱易受侵蝕,蕃薯寮溪兩條源流蜿蜒曲行其間,平坦的河階地上散布著農田和屋舍。(此照片為2008年機車環島時攝)
往水璉途中看海岸線。
牛山呼庭海岸-牛山,就是牧牛耕種之地,阿美族稱為呼庭 (Huting)。此地雖然已不再務農耕作,但仍有野放牛群徜徉在山海間的草原,形成一種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氛圍。1994年一位返鄉遊子,在祖先的土地上築夢,經營一家很有原住民風味的民宿,木屋裡頭採極簡通舖空間,沒有電視、沒有冷氣、沒有衛浴,只有讓你靠的枕、讓你暖的被,夜再深一點,屋外的蟲鳴海浪聲伴你入眠」,心動了嗎?
台11線從19k~21.8k間原是貼著峭壁懸崖而行,稱作「跳浪段」,驚險指數僅次於蘇花公路,因受地震颱風影響常有落石山崩地質極不穩定,已封閉廢棄,由四段隧道取代。
這是跳浪一號隧道,右下邊還可見到兩代的舊公路。這段路我們騎的方向正好一路下坡,充分享受風在耳際拂過的快感。
接近遠雄海洋公園,遠處花蓮市的身影已漸清晰。
遠雄海洋公園。

隔著花蓮溪出海口看花蓮市區,右邊的山丘就是海岸山脈最北端。
在花蓮大橋頭拍一張,左上角是193縣道,從此處沿海岸山脈西側直通玉里,以我觀之,可謂台灣最佳的單車道,有空專章介紹。
在花蓮大橋上往南看去,海岸山脈中央山脈夾峙著花東縱谷,從右伸出的地平線其實是木瓜溪沖積扇的礫灘,把花蓮溪河道推擠到海岸山脈腳下。
七星潭和定置漁場-七星潭原為沼澤地,早於清光緒五年臺灣圖中,即有記載此地之零星小湖泊,並已定名為「七星潭」,雖名為潭但實際上是海邊的一個灣澳,突出於美崙鼻的一側。從前這裡是花蓮發展定置漁業最興盛的地方,如今雖只剩下沈寂的沙灘與小漁舟,卻也因此保有了淳樸與寧靜,是花蓮近郊最佳的踏浪、撿石去處。 
往太魯閣方向望去,黑壓壓的厚重雲層,令人開始擔心明天的蘇花能不能通。
一陣細雨飄下,正煩惱著要不要穿戴雨具,乍一抬頭只見七色橋昇起,近到幾乎伸手就可掬一把。後頭突出的岬角就是美崙鼻。
從沒見過這麼近又完整的彩虹,甚至還看到外圍更大一圈的霓,顏色方向正和虹相反,可惜沒能拍下來。
為了明天一大早避開蘇花的大卡車,我們決定不住花蓮市區,趕到蘇花入口處住民宿。台九線蘇花公路亞泥花蓮廠前,有一條美麗的鳳凰林隧道,從亞泥花蓮廠門口一直延伸到秀林鄉富世村可樂布洛,長一公里餘,道路兩旁重有四百五十棵鳳凰木。濃密的綠蔭如同一條綠色隧道,飄盪的風,搖曳著翠綠,彷如森林;那屬於花蓮人的共同記憶,儼然也已成為進入花蓮的新地標。(第10日完)
 
以下地圖可拖曳移動放大轉換

檢視較大的地圖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