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2011單車環島 Day8(7/12) 台東-台11線72k

今天從台東到藍色珊瑚礁民宿共騎了106km。(請點選地圖左下角 閱讀更多 標籤,展開內文)

同事昨天搭夜車從基隆趕到,今早會合後開始東海岸行程。背景是鐵道藝術村展示的舊東線車箱,1961年引進的柴油特快車,1968年改稱光華號,花蓮台東間最快3:10到站。原軌距762mm,在1982年東線拓寬和西部鐵路連線後,車箱結構狀況良好者,修改車軸為1067mm,並改裝聯結器,作為每站皆停的柴油普通車行駛。(也可以點選照片直接看大圖)
一早沿著海濱公園單車道騎行,但見海灘處處是消波塊露頭,很殺風景,水泥肉粽或堤岸的大舉入侵,使得東部自然海岸已是柔腸寸斷。
再從另一角度看活水湖。
臨近志航基地,不時有戰機呼嘯來去,速度太快了跟拍不上,只捕捉到這隻小蜻蜓。
由森林公園轉個彎就上了台11線(東海岸公路),經這座中華大橋越過卑南溪往北進發,就在橋上發生了此行第一樁悲慘事件。
橋上居高臨下,我這好攝之徒忍不住再拍張活水湖的倩影。
再向西看去,雲朵飄流的中央山脈氣勢雄渾偉岸,驚呆地看了幾分鐘,嘆服寶島台灣雖彈丸之地,這山川之美睥睨世界他國毫不遜色。前方墨綠色山塊就是海岸山脈最南端,前者屬歐亞板塊,後者為菲律賓海板塊。海板塊不斷推擠陸板塊,把沈積在海底的堆積物推出水面,台灣因而誕生。而且這股莫之能禦的力量還在持續中,也因此台灣大小地震不斷,更創造了形形色色的各種地形,在東海岸和花東縱谷敘寫著仍在上演的劇碼。
可能是輪胎重壓到橋上伸縮縫的銳角,騎了半個台灣終於碰到最不願發生的事-爆胎了。還好我們這年歲從小就見過補胎,依樣畫葫蘆,這難不倒我,更何況現在的快拆裝置,換內胎易如反掌。此時8:33嬌陽已毒辣到不行,我汗涔涔如雨下,紅色挖胎棒旁路面上的黑斑就是我的汗漬。
兩位同伴協助換胎,卻笑成這付德性,人都有幸災樂禍的劣根性,確實不假。「都是你,一見面會合就問有沒爆過胎,衰尾道人」,這是我牽拖的抱怨;「少來,我若那麼鐵嘴,早就發了,還來跟你一起受罪,你獻出人生第一次,我們來幫忙」他死不認帳。七手八腳,15分鐘搞定。
七月,東部的原住民陸續都有豐年祭,富岡小野柳附近的部落張燈結綵,好像我們漢人過新年。
過小野柳很快到了伽路藍遊憩區,這兒有許多漂流木搭建的裝置藝術,也都充滿原住民的風格。
東海岸最美麗的沙灘-杉原海灘,卻因美麗灣渡假村BOT案而搞得烏煙瘴氣,美麗不再。
環保團體抗議台東縣府賤租國土、圖利財團,財團違法超限開發逃避環評,又佔用原屬公共財的優質海灘...。大動作阻擋工程進行的結果,投資財團也聚眾反擊,抗議非本地人的台東大學教授反對此開發案會阻礙台東經濟發展、減少就業機會,更揚言停工撤資...等,兩個極端意見各擁支持者尖銳對立。最新消息是:2012/1/19最高行政法院定讞美麗灣環評無效,2012/2/23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宣判,要求台東縣政府應該做出行政處分,命令美麗灣公司停止一切開發行為。
加母子灣-應該是原住民語音譯地名,10:18大太陽下在樹蔭裏休息聽海濤,神仙也不過如此。東海岸礫灘的浪濤聲就是和西岸不同,嘩啦嘩啦轟!嘩啦嘩啦轟!因為波浪挾著礫石來回滾動磨擊,歌聲有高有低、時大時小,是多聲部合唱;西部淺平沙岸為主,潮來潮往常是沙沙嘶響,感覺單調多了。
再回頭南望這蔚藍深邃的太平洋和絕美海岸。
水往上流-水往低處流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這卻有違反地心引力的怪事,全世界只在台灣才有。看這群陸客滿臉狐疑,七嘴八舌討論著;心裡暗自竊笑,小小一條灌溉用渠道竟能引人千里迢迢來探究,順便賺進大把銀子,也算奇蹟一樁。說破不值一文錢,那全然是因道路斜面和水渠間的角度,讓人錯覺水似乎真向上流。
這就是傳說中的五星級露營地,椰林中有墊高的木棧板,甚至連帳棚都可不用搭,一旁野餐桌、爐灶、烤肉架一應俱全,還有盥洗室、脫水機、化妝室等,更誇張的是完全免費,天底下哪有這麼好地方?
真有這地方,就在都蘭派出所,只消事先提出申請登記,有空位就可入住,既方便又安全,心動了嗎?
陸連島-當潮水或波浪挾帶來的沙泥堆積形成沙洲,沙洲若把海岸外的岩礁或小島跟陸地連接起來,這岩礁或小島就叫做陸連島,沙洲叫做「連島沙洲」,兩者合稱「沙頸岬」,因為小島好像人的頭部,沙洲就像脖子,兩者合併形成陸地向外延伸的岬角。此處的沙頸岬還在發育中,形狀像根錨,所以叫「錨島」或「錨狀礁」,後面是金樽漁港。在台灣規模最大最漂亮的陸連島在南方澳,行程到南方澳時將帶大家欣賞。
12:00來到東河,正好品嚐著名的包子當午餐,人潮多到店前有小貨卡搭順風車賣水果名產。
東河舊橋-跨越馬武窟溪,始建於1930年,由工程師吉田課長設計的吊橋,故舊稱「吉田橋」,當時是連結東河部落和泰源盆地,及通往新港(成功鎮)唯一的孔道,後毀於颱風,1953年重建。因應南北岸地質不同,北岸是堅硬的石灰岩,故北段設計成圓拱形,跨越北岸和中間的石灰質巨岩;南岸是較鬆軟的堆積層,設計成支架形橋墩。兩段型態不同的橋樑和周遭環境自然融合,確是佳作。
在新橋完成省道改線後,舊橋功成身退,不再擔負運輸功能,周邊已整建成一遊憩風景區。
由舊橋橋頭看新橋,感覺就是不如舊橋的自然協調。
往馬武窟溪上游看去,來自泰源盆地的溪流切穿海岸山脈形峽谷,激流把河道的石灰質巨岩沖刷得潔白光滑。
馬武窟溪的河口
由於板塊的推擠造成地殼隆起,東海岸有很多遠古的海蝕平台(原在海平面的海岸地形,東北角濱海公路沿線最多)抬升成海階,這種平坦地在山陵逼海的東岸是很珍貴的,也最容易開墾,所以大多已開發成各式農田了。
東海岸風景區管理處大門
八翁翁-標準的原住民地名,不知何義?這處椰林屬福樟露天咖啡所有,嗯!在椰樹下聽濤吹海風喝咖啡應該很愜意,可惜我們還得趕近50km的路。
從八翁翁起我們刻意切近海岸線,發現這原是早期的台11線省道。回想起第一次走東海岸是在1977年暑假,一群死黨結束蘭嶼之旅後繼續健行東海岸,當時全線90%是碎石子路,只有到村落才舖柏油,我們就一路徒步、搭便車完成壯舉(軍用卡車公路局車鐵牛車工程車都搭過),雖備極艱辛,但年過半百同學聚會時還是回味無窮。
豐年祭-是以農漁為生的阿美族重要節慶,於七~九月由各部落長老開會決定,所以各地舉行時間不同,也可能重疊,通常由台東阿美開始,舉行天數短則一天,長達一週。其由來可能是:1.一年農作的辛勞,藉收成而歡慶,並迎接新一年的開始 ,如同漢人的新年 2.獵敵首歸來而慶功,並舉行男子成年禮 3.藉歌舞凝聚全族向心力  4.藉隆重儀式表達對先祖的感念  5.藉全族相聚讓年輕男女認識求愛,以繁衍族群 故分散各地的族人都會排除萬難趕回部落參加。
天候和時間正巧,光影效果特別好。一張從台11線高架橋上向北拍攝,一張向東南拍三仙台和漁村白守蓮。以前的省道貼近海岸才真是濱海公路,後來為截彎取直,也較易拓寬而多繞行村落外圍。三仙台島的地質屬於都巒山集塊岩,原來是一處岬角,因海水侵蝕逐漸斷了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島。過去想參訪三仙台的遊客只能利用退潮時,涉水而過,1987年完成了八拱跨海步橋,它的波浪造型,宛如一條巨龍伏臥海上,銜接三仙台和本島,已成為東海岸極為著名的地標。
成廣澳文化地景-又名「廣恆發商號」遺址,由清光緒年間原籍屏東內埔的溫泰坤老先生創立,利用天然港灣運銷民生物資,曾是東海岸唯一雜貨大盤商。1996年東部海岸公路進行拓寬工程,北側牌樓遭到破壞,僅遺留巴洛克建築的商行立面及亭仔腳仍清晰可辨,其餘僅存約三分之一的斷垣殘壁則隱沒於荒煙蔓草間,令人扼腕再三。1977年首次健行東海岸經過時,她雖已成廢墟,但古老華麗的外觀在開發史短暫的東岸極為罕見,也就引發我的好奇而曾拍過她的身影。成廣澳是其近旁的小港漁港舊名,在清朝及日治時代是漢人登陸移墾東部海岸的開端和重要據點。
石雨傘-是一種平衡岩,傘面是較硬的珊瑚礁岩,架在較軟的八里灣層傘柄上,原應有數個石雨傘,只是其他的都被風浪打掉了。這條伸向海上的岬叫「石空鼻」,是八里灣層中較硬的砂岩層形成的。

若找到此地較詳細的地圖,會發現在海邊的石雨傘西側台地上還有個石雨傘,就是張照片所示。事實上當地原住民最早稱石雨傘是指這個,它也代表男神,女神則是八仙洞,原因為何就請發揮想像力吧。其實這塊石頭是顆巨大的珊瑚礁,就像海邊的那顆石雨傘一樣,現在怎會高到62公尺呢?這就是地殼上升的證據了。
台11自花蓮到此100公里,拍照留念。
往左接台30,通往安通接玉里,這邊屬台東長濱鄉,所以叫玉長公路,是花東縱谷到東海岸的捷徑。
八仙洞-在這片山巖峭壁上有十數個海蝕洞,由原本應在海平面附近的高度變成最高的約150m,這也是東海岸地殼抬升的證據。1968~1970台大考古人類學系教授宋文薰,帶領考古隊在八仙洞考古發掘,結果不但找到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而且在洞穴堆積的底層發現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該遺址的年代在距今約3萬年至5千5百年之間,經命名為「長濱文化」,是台灣迄今發現最古老的文化,可惜有些洞長期被僧道不分的神壇佔用著。
昨天在台東上網找到這家民宿-藍色珊瑚礁,乾淨舒適景觀特好老闆親切,12坪大的房間3個人住2200NT還算合理,值得推薦。
同事雖在第一天陪騎過北海岸,相隔9天再騎仍累壞了,下午直嚷著屁屁痛,一進門就癱軟在地板上,不像我們已練就了鐵屁股,騎再多也不怕。
也許很多人會以為東海岸公路就順著海岸線,騎來應是一路平坦,錯!這是今天路線的剖面圖,上上下下之多,比縱谷線還硬。
以下地圖可拖曳移動放大轉換

檢視較大的地圖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