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2011單車環島 Day 10 (7/14) 太魯閣-礁溪

今天從太魯閣騎蘇花公路經蘇澳羅東宜蘭到礁溪休息,共騎了122km。(請點選地圖左下角 閱讀更多 標籤,展開內文)


沒拍到日出仍不干休,依舊起個大早趕到太魯閣大橋碰運氣,偏北的日頭還是被山擋掉,只能拍到被日出映照的雲影了。(也可以點選照片直接看大圖)
睡眼惺忪的立霧溪口群山,被日出的光芒照映得帶點紅粉。細心點應可發現峭壁上有著規則的橫帶,那是亞洲水泥長久以來開採大理石礦煉製水泥的傷痕,就在國家公園的門面,還好生態環保漸受重視,廠方已實施生態復舊之植生綠化作業,恢復部分植被了。
亞洲水泥大門-從這裏一路向北到蘇澳是台灣石礦業的黃金地段,當年喊出的「產業東移」口號,大概最成功的就屬水泥業了,君不見高雄左營半屏山下那些水泥廠都去哪了?
廠方大力推動保育建設,以期消弭環保團體的抗議聲浪,例如鳳凰林道鐵馬專用道水溝生態池原生植物園蝴蝶園等。

東西橫貫公路牌樓-以前中橫只有這個出入口,又和蘇花公路在此交接,再加上更是遊客爭相拍照留念的熱點,車流人龍絡繹不絕,哪能拍到這樣的清靜畫面。現在蘇花方向來的車流大多已改走太魯閣大橋,要往天祥的車也多經左岸國家公園管理處下方的新路,所以牌樓後方的原中橫公路就顯得車馬零落了。
自錦文橋向上游看立霧溪峽谷-堅硬的大理岩、地殼快速隆升、立霧溪快速下切三大主因打造了這個大自然傑作。中橫的興建目的據當時輔導會主委蔣經國之說有三:因應國防需求打通一條東西相通的交通線、配合經建開發山區資源、安置退除役官兵。以現今資料顯示前兩項已不可信,主要目的是政府巧妙應用退役軍人,在不影響台灣社會的前提下,進行山地資源的開發及工程的建設,一方面可以消耗退役軍人的心力,使其專注於新事業的經營,又可藉其力發展經濟建設,產生三贏的局面。當時動用經費3.2751億,一萬多位退伍榮民,自1956/7/7開工,至1960/5/9通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再向河口拍一張,太魯閣大橋的圓拱已成了新地標。
崇德隧道-由花蓮來碰到的第一個隧道,北端出口設有遊憩區,可順階梯下到海邊。
這就是令鐵馬族聞之喪膽的「清水斷崖」,很多環島客基於安全會避開蘇花這段,陸客遊花蓮也寧可讓遊覽車空跑以搭火車略過,真正騎了才知傳言非實。只要天氣好就沒有落石坍方之虞,大家害怕的砂石車卻最能禮讓我們,都儘量離我們遠一點,反而自小客有時會切近我們,較有威脅感。環島沒騎這段就太可惜了,因為這是台灣景色最雄奇壯麗的路段。
匯德隧道-長約1km,是蘇花最長者。早期蘇公路幾乎都沿海而建,很多區段就掛在懸崖峭壁之間穿行,至1980年代起逐步拓寬,並陸續挖築隧道取代危險易崩的路線。匯德隧道外有一舊路段,已整建成步道,可供遊客臨海觀賞舊路的驚險。騎在隧道時本能地就會提心吊膽,因為封閉的環境本就有壓迫感,加上車輛轟隆作響的回音作怪,使你無法判斷正確的距離,即使離得很遠,也會讓你誤以為大卡車已到了你身邊,自然讓你全身緊繃起來。
這是Google earth街景模式取得的圖片,錦文隧道中一段明隧道,可見到已廢棄的舊公路。
錦文隧道北口廢棄的舊路。
蘇花公路和北迴鐵路-早期鐵路為單線,在2003年完成雙軌及電氣化、號誌自動設施等工程後,往來花蓮已不像過去那樣一票難求了。 
大清水隧道。
回頭南望清水斷崖和隧道。
往南看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選了五六遍,還是捨不得砍掉這張。
峭壁下驚濤拍岸。
太魯閣國家公園北界,約在台9線168.5km處。
北迴鐵路和仁站附近良里溪石礦場,礦石以輸送帶運搬到車站再轉運至和平水泥廠。
和仁站的海岸景觀,真美!
往南看和仁隧道群,各位看太多審美疲勞了嗎?
和平溪-又稱大濁水溪,是蘇花公路上最大河川,也是宜蘭和花蓮的界河。
和平三角洲沖積扇-河川在流出山區進入平地時,會因為坡度變小使流速減緩搬運力減弱,致使挾帶的搬運物以谷口為頂點向低處成一扇狀堆積地形,稱作沖積扇;河流在注入湖泊或海洋的入口會形成三角洲。山麓海岸的沖積扇,兼有三角洲一部分性質,稱為三角洲沖積扇。1991年和平水泥專業區列入六年國建計畫,1997年西部水泥廠開採年限到期,紛紛運作遷往東部,2000年政府核定和平港為(水泥)工業專用港。從此後山淨土不再,噪音、空氣污染、環境破壞、砂石車、灰塵取而代之。
過和平溪後再次爬升,漸漸看到三角洲的最前端及和平發電廠的大煙囪。
1990/10/25起蘇花公路改為雙向通車。之前是單線管制單向放行,故一些像東澳、南澳、和平、崇德等地均常有車隊大排長龍等待通關。1978年領到第一個月的薪水買了一台二手腳踏車,和同學兩人從台北經北宜來到蘇花,我們不受管制一路直騎,但常騎到這種地方就碰到前面或後方車隊殺來,當時路僅比大卡車寬些,我們只好躲到內側排水溝或外側稍寬的避車彎,貨車司機或隨車工人見到我倆,常是比大拇指喊勇!讚!厲害!但也聽過 ㄒㄧㄠˋ ㄟ的揶揄。 
哇!對面山頭的路是我們要攻的嗎?媽呀!腿都軟了。
求一下觀音佛祖保佑能平安撐過這個坡。
攻了一個多小時,總算到坡頂看到南澳了,多美的海岸!最前方的岬是烏石鼻。
到南澳一定要吃建華冰店的剉冰,我就獨好這一味-花生牛奶冰。
消暑解熱後電量十足,眼前的長上坡已是小菜一碟,況且兩旁路樹相擁成綠色隧道,閃爍的陽光不再毒辣咬人,嘿!幸福啦。
每次走蘇花最喜歡在這裏眺望有如世外桃源的南澳,遺世獨立的特性,在歷史上也真有過獨立成國的一段-「大南澳侵墾事件」。清同治七年(1868)有一英國樟腦商人荷恩(Horn),由淡水德國商人美利土(James Milisch)資助,以德國領事的名義發給他開墾執照,到大南澳開墾。荷恩帶領數名外國人和三十多名噶瑪蘭人從南澳溪口登陸,興建堡壘展開拓墾,並且娶原住民頭目之女為妻,甚至在當地抽起稅來,儼然以殖民統治者自居。後來清廷發覺事態嚴重,不斷與英、德公使交涉,荷恩卻表示大南澳地方不屬清國版圖,依然開墾如故,交涉成效不大。同治八年,英國更派出軍艦至蘇澳,在大南澳停留三日,實際支持荷恩的屯墾行動。此事件後來因美利士被德國飭離,以及荷恩船難溺斃海中,屯墾行動後繼無人才漸告止息。據說今天的南澳地區,還有荷恩的後裔在此生活著。
過新澳隧道後一路下滑,已可看到東澳灣的粉藍海域。過東澳之後就只剩最後一個山頭,成功之路在對岸山腰隱約浮現,蘇花快被我們收服了。

1990年代北迴鐵路進行改善工程,在挖掘新永春隧道時意外碰到地下水脈,湧水曾困擾工程單位多時,經導引放流才解決問題。卻也因此興起一個新景點-「東岳湧泉」,就在鐵路橋下,可由東澳國小旁堤防邊道路轉入,每到夏日有大批遠近遊客慕名而來。
湧泉在南澳鄉東岳村,經鄉公所規劃整建成一完善遊憩區,目前入園仍然免費。一度曾在河道池塘放養鱒魚,看魚群逆流洄游爭食非常有趣。2009年芭瑪颱風的共伴效應,引發宜蘭地區超大豪雨,湧泉部分河道被沖毀,鱒魚也不知所蹤。
湧泉水溫常年保持22℃,我在高溫35度下浸入水中,涼透心脾的冷熱差讓我不自覺張口呼號,哇哦!全身起鷄皮疙瘩加汗毛直豎,爽啊!

泡完湧泉繼續踏上征途,就剩最後一道上坡了,精神愈益抖擻起來。隨著海拔漸漸拉高,東澳灣的美麗身影讓人駐足留連。
慶安堂「開路先鋒爺」-當地人稱「石牌公」,原是日治大正五年(1916)開東海步道時,工程人員在此地被炸死,為紀念殉職者而設置「遭難碑」,因此碑上有六個日本人名。光復後日式遭難碑被磨掉,改刻「開路先鋒爺」,公路工程單位繼續用此碑當作傷亡紀念碑,名字增加到十三位。不管先來後到,抑或是本地外人,只要對這片土地有過貢獻的,吾人都該給予最高的尊崇。
慶安堂後的觀景台是欣賞東澳灣的最佳視角。
2010/10/22梅姬颱風外圍環流和東北季風引發的共伴效應,重創了台灣東北部,宜蘭發生百年大洪水。蘇花公路東澳段柔腸寸斷,大陸旅行團人車被山崩土石流沖入海,共二十多人罹難。
每次走在這種路段,對大自然的敬畏就油然而生。

再對東澳灣作最後一瞥。後方烏石鼻海岬突出於東澳與南澳間,就地質分類而言是屬於大南澳片岩層,岩層堅硬,主要是由角閃岩與片麻岩構成,能耐受得住波浪歲月的侵蝕,故能形成最突顯的岬角,已成立烏石鼻海岸自然保護區。
台灣規模最大最漂亮的沙頸岬,由內埤海灘(連島沙洲)連接猴猴島(陸連島),海灘內側是內埤漁港。
再向北瞰,南方澳漁港蘇澳商港軍港盡在眼底。
過蘇澳來到冬山鄉,算是蘭陽平原底部了。稻田已轉成金黃,和背後的冬山車站瓜棚月台及藍天白雲,組合成宇宙無敵的地景。
飽滿低垂的稻穗,蘊涵著無窮的能量和希望。
我們沿著冬山河單車專用道騎,真羨慕宜蘭人有這麼美的路。
早年容易氾濫成災的冬山河在整治完成後,除了解決當地農民的困擾,位於中游佔了冬山河將近一半長度,屬於截彎取直的河道,也被一併規畫成景觀優美的風景遊憩區。

冬山河親水公園-自1987年規劃設計,1994年6月正式啟用,園區位於宜蘭縣五結鄉,以全長24公里的冬山河河岸規劃出多功能的河濱遊憩區域,並以『親近水,擁有綠』定調為親水公園主題。
冬山河為知名的國際划船賽、龍舟賽、西式划舟、童玩藝術節等水上大型活動舉辦的會場。宜蘭縣府很善於行銷,除童玩節外,還有綠色博覽會、三星葱蒜節、蘭雨節、頭城搶孤...等,幾乎全年都有活動,卯足全力吸引觀光人潮。
盯著路線剖面圖真懷疑是如何撐過來的,不禁為自己喝采,各位來點掌聲吧!
2011單車環島 Day 1 基隆-新竹 
 
(本地圖可拖曳移動縮放轉換)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