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台東池上趴趴騎

池上-東台灣的米鄉,有著美爆全台的稻田風情,2010、2012年去拍了兩次,仍是意猶未盡,還想再去補拍一些漏網鏡頭。



稻田在晨曦中漸漸甦醒
準備接收陽光的能量
這種綠野田疇,最能喚起回歸田園的想望。
除了左側這條197縣道沿線外,整個稻作區沒有電桿、電線,畫面純淨沒有干擾。
池上市區仍在沈睡,遠方南橫的山頭已清醒多時了。
光一寸寸地拂過山陵平野
這令人感動的翠綠
讓我踩沒幾下,就忍不住停下來一陣狂拍。
一瞑大一寸的稻禾,滿載農人的辛勤與期望。
稻葉上綴著閃閃繁星般的晶瑩露珠
迷濛的大坡池也漸睜開了眼
山巒雲影倒映在大坡池,羨慕池上人就住在這瑤池仙境。
大坡池濕地豐富的食物和隱蔽性,吸引候鳥群過境或在這棲息。
大坡池原名「大陂」,又稱「大埤」或「池上大陴」,位於池上東側,緊鄰海岸山脈西邊,是池上斷層活動而形成的斷層池,水源則來自新武呂溪古沖積扇末端的伏流,及引自卑南溪(新武呂溪)農業灌溉的尾水注入。
大坡池在1960年代以前,池中盛產鯽魚、鯉魚、土虱、狗甘仔、沼蝦、米蝦、大肚魚、泥鰍、鱔魚、鱸鰻、烏仔魚等,沿岸許多人家以捕撈大坡池漁獲為生。後因湖沼已進入濕生演替後期,1971年代幾次大颱風導致池水日淺,水利單位加大北側渠道宣洩湖水,俾利圍湖闢田,天然淤塞加上人工開發,使水域面積急劇縮減,短短二十餘年,即淪為滿水4公頃,枯水2公頃的小型湖沼濕地,大坡池已成為歷史名詞。
台東縣政府因應鄉民開發大坡池的殷切期待,於1985年計畫開闢為風景區,以現有28公頃為規劃設計範圍,自民國81年至86年分3期6年進行,規劃設立6個分區:公共設施區服務設施區運動公園區自然公園區休閒農業區田園景觀區。開發及建設項目計62項,目前仍持續開發及建設中。
這是大坡池北側流出口
大坡大排水渠往北流出的水,成了秀姑巒溪的部份水源。
萬安社區是池上稻田景觀最美的區塊。
池上的自行車道系統多沿著水圳修築,地圖、指標、里程清楚易辨,甚至還貼心地標示消耗的卡路里數,規劃修建得很用心,感恩哪!
頗具特色的民宿-「賢情玉緻」
民宿前水圳洗衣溝
田埂上的日日春讓畫面整個活潑熱鬧起來
大水車-利用圳水流動的力量推動,把水掏起升高倒進另一水渠,通常用於灌溉較高處的田地;這處水車只是一個造景,並沒有引水的功能。
逆著水圳往上游生態池公園前進
池上圳沈砂池-建造於1989年,其設計採用日本明治大學山本光男教授所創之「逆坡降配置法」,使用至今已逾20年,沈砂效果卓著。
沈砂池上方的導水路和溢流道-池上圳幹線總長約5.5km,共有10條支圳,溉灌面廣達1022公頃,占池上耕地面積的2/3,圳水引自天然無污染的新武呂溪(卑南溪),是池上米品質優良的重要元素之一。
中央山脈(右側)、卑南溪、海岸山脈(左側)、池上大橋、魚梯
魚梯-讓卑南溪洄游的魚類如高鯓鯝魚、台東爬岩鰍等能上下往返。其型式為艾斯哈伯型(Ice-Harber type)和垂直導壁型(Vertical-slot type)兩種魚梯組合,為傳統水池階段式魚梯的改良版,可以解決傳統式魚梯水流不穩定及水面波會產生共振的問題。
中間那條魚是魚梯觀察室,真的可以隔著玻璃看到魚群在魚梯上溯,可惜我大清早去,還沒開門營業。
土石堆成的攔河堰-池上圳的水是從卑南溪引進來的。
攔河堰控制水門
池上圳生態工法打造的導水路,營造出適合溪流中魚、蝦、蟹生存的環境,榮獲了行政院農委會2009年優良農業建設工程獎,其上還有景觀木棧道親水設施。
流量過大時,溪水可由水門控制排回卑南溪。
另一角度再看沈砂池
公園的水車造景,這就真的有在舀水了。
池上便當的起源地-池上火車站月台叫賣便當,日出前就出門到現在快八點餓壞了,到火車站附近覓食。
復刻版的池上便當,用池上米製作並用木片盒裝是兩大特色;正統池上便當的炸蝦餅(箭頭所指),就是用產自大坡池的蝦子炸的。
吃完早餐繼續四處遊走攝獵,這藍天綠野是我永遠拍不膩的主題,請大家多忍耐些,還有下面一堆測試你們的審美極限。








池上人會驕傲地告訴你,這間土地公雖不是全台最大的,卻是最美的。
田頭田尾土地公,無關乎迷信,應是人們對這片土地滿滿的感恩。

錦園田邊俱樂部-不是台視五燈獎,是媽媽們的社交活動中心。
農村的媽媽們用水圳洗衣兼話家常,誰家母雞孵了一窩蛋、誰兒子考一百、哪家夫妻吵架...,都在這情報交換中心流轉。因正逢引水期,流量大水很濁,不知還有沒有在洗衣服。
洗衣亭樓上向中央山脈方向連拍(向西南)
向西
向西北
錦園橋池上斷層解說牌
地表變形精密測量儀(箭頭所指)-用來偵測活動斷層細微的地表變形,由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法國巴黎第六大學、台灣大學土木研究等研究單位設置。
地殼因斷層作用,導致錦園溪駁坎變形的證據-原本圓形的水泥涵管,因長期的斷層活動被擠壓破裂成楕圓形。
駁坎明顯的裂痕位移,也是斷層活動的證據。
錦園邱家正位在斷層上,院子的地面紿終無法維持平整。池上斷層位在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縫合帶上,因持續不斷活動中,所以叫做「池上活動斷層」。
承包大坡國小擋土牆的包商經兩三次施工,都無法遏阻牆面破裂下坍,經地質學者長期監測之後,才發現其位置正在池上斷層上。斷層是以緩慢的、持續的方式釋放板塊間碰撞、擠壓所累積的能量,而造成斷層帶上的地表及建物破裂變形的現象,稱作「非地震潛移變形」
不斷潛移的地表,使得溜滑梯變形、遠處的自來水加壓站坍倒。既然在斷層帶上,那不是很危險嗎?因池上斷層緩慢持續地釋放能量,反倒不會像西部地區斷層能量不停累積,久久動一次能量一次釋放,造成地震規模就特別大,如關刀山大地震、白河大地震及大家最熟悉的921集集大地震等。甚至大坡國小與斷層和平相處,還成為學校的特色,全台以至全世界大概絕無僅有吧!
來到錦園村,正好拜訪天助香柚果園的主人。
柚子爸爸張天助先生-兩年前機緣湊巧認識了天助兄:第一次單車遊花東縱谷,住池上民宿的老闆娘介紹當晚在大坡池有生態解說,因為非觀光季節,竟然只有我一個人參加,擔任解說的就是天助兄。他並不因只我一人就敷衍了事,仍巨細靡遺地講解介紹大坡池的種種,而且我提出的問題都能詳盡回答,是我參加過的導覽解說最精彩的。欽佩之餘留了他的名片,隔天看錦園斷層時正好見到他的果園指標,就臨時上山拜訪他。
這臨時的決定真是價值連城,你看這億萬級的view,是不是無價之寶。當時面對壯闊的景色真的是目瞪口呆、感動莫名,如畫般綿展延伸的縱谷,在兩側山脈夾峙下,盡藏著無限風情。
這張很清楚地可看出池上位在古沖積扇上。卑南溪(新武呂溪)從中央山脈下來,挾帶的土石在山麓谷口因坡度減緩、流速減慢、河水搬運力減弱而開始堆積,形成一個以谷口為頂點的扇形堆積面,這就是沖積扇。所以若是從南橫出口的初來橋,往池上方向騎單車會很輕鬆,因為一路都是下坡;反向騎時路看似平坦,卻會感覺吃力,其實是在上坡。若打開google earth 看花東縱谷,就會發現縱谷其實是連串大大小小的沖積扇組合成的。
同樣位置向西北方向拍,2006年碧利斯颱風造成山崩,土石阻斷了秀姑巒溪上游的龍泉溪,形成堰塞湖,所以萬朝橋(花東縣界)下的秀姑巒溪竟是滴水全無的旱溪。天助兄介紹:崩落的山壁看似一人形坐像,所以稱作大佛像。大坡池則是新武呂溪古沖積扇扇端地下滲出形成湧泉,在池上斷層低陷處積水而成。
在果園發現一隻可愛的人面蜘蛛,眼、鼻、口、頭髮都有了。天助兄的香柚有認養制,「當你認養一棵香柚時、即能了解池上農人生產農產品的用心, 他像照顧著自己的孩子一般,以那種渴望、平安、長大的心情在數著日子等待成熟。而且你亦可享有全部果園優美景觀、生態解說、休閒、體驗的樂趣」。
一列莒光號正向北駛去,萬朝橋下是乾涸的秀姑巒溪,翠綠的稻田圍繞著最美的土地公,這景色實在醉人,留連久久都不捨不得離開。
在池上米鄉休閒農業區騎遊,到處可見「稻米達人」的木牌,見到這簡單一些木頭廢料組成的人偶,對創作者的巧思正讚嘆,再一細看:
正是天助兄的稻田,上面有生產認証、耕作面積及耕作者的心得,這麼用心的種作,我們才有世界頂級的池上米享用。
可愛的稻草人,守護著農人的希望。天助兄的稻田也提供農耕體驗,是真的要打赤腳、下田踩著爛泥工作;還會帶你享用好吃的「收割飯」、在地當令好吃的食物,讓你體會到真滋味!
天助兄發揮巧思,把豬舍改裝成農村體驗的場景-「阿祖的豬舍」。「在一個古老的豬舍裡,隱藏著昔日阿祖年代遷離、躲出草、空襲、開地、換工啃地瓜的故事。動盪年代的妻離子散,一個堅強的婦人乃守護家園,努力養兒育女,等待家人歸來。豬肥有豬肉,門前稻田是填飽的糧食,在這阿祖豬舍裡,不會因為貧窮而被擊倒,而是充滿無限的盼望與希望...」,天助兄藉由阿祖的豬舍,訴說農夫平凡的四季生活。
現在豬舍當然不再養豬了,就由張大哥和子姪輩用泥土塑出一條大母豬,正在哺育一群仔豬,象徵薪火相傳,不忘以農為本。豬仔形態各異,有努力吮乳的、有滿足地躺在媽媽懷裡的、有拼命擠著找乳頭的,還有一條肯德基豬正四腳朝天耍賴著。
天助兄曾擔任池上文化解說員學會的祕書及理事長,雖然務農,卻是學問滿腹,談吐不俗,言談中充滿智慧和熱情。曾辦過多場藝文活動,如2012/4/28協辦池上春耕野餐節,邀請蔣勳、席慕容、謝旺霖、陳永龍等「詩吟池上,詠唱自然」。
我就在豬舍前苦楝樹的涼蔭下,和天助兄天南地北暢談,真有種振聾發聵的充電感,全然不知時間的溜逝,直到快中午,才依依不捨告別繼續之後的行程。抬頭猛然看到正有隻斑鳩,在枝枒間的鳥巢孵蛋呢。

檢視較大的地圖

1 則留言:

  1. 老師的遊記看了就很舒服
    想立即出去
    建議老師簽名用淡一點的顏色

    回覆刪除